葡萄季已步入尾聲,但在馬陸葡萄主題公園內,部分晚熟品種依舊在掛果。近年來,馬陸葡萄的上市周期不斷延長,這背后離不開數字農業的加持。
走進馬陸葡萄主題公園的1號智能大棚,只見數字屏幕上,光照強度、大氣壓力、空氣濕度、溫度、雨量、風向風速一一顯示。原本種植人員只能憑借經驗感知的環境要素,如今變得可視化。
馬陸葡萄主題公園高級農藝師王素青介紹說,原本公園里有150畝連棟大棚,每個大棚都安裝了電磁閥、卷膜器等物聯網傳感設備,可以實現自動灌溉和溫度調節。如果說連棟大棚實現了農業的1.0自動化,那么如今這4000平方米的智能溫室,就是連棟大棚的升級版,實現了2.0數字化。
如果土壤溫度過高,葡萄樹的根系會停止生長,進入休眠狀態,甚至死亡,這是根據地表溫度無法精準判斷的。“為了保障根系生長,我們在地表下的20厘米、40厘米、60厘米處,分別放置了溫度傳感器,這會兒的實時溫度分別是27.37℃、26.96℃、27.37℃,一旦土壤溫度過高,我們會及時干預,進行物理降溫。”王素青說。
如今,有了數字化加持,農事管理變得更加精細、精準。“經過測算,數字化改造之后,可使商品果率提升5%左右。”王素青介紹說。在她看來,這不僅僅是農業生產工藝上的技術革新,更是生產模式的迭代。
馬陸葡萄依托大數據,把農作物種上了“云端”,這是嘉定數字化農業發展中的一道縮影。在馬陸葡萄主題公園中看到的可視化數據,終會上傳到坐落在嘉定的企業——上海左岸芯慧電子科技有限公司開發的“上海市數字農業云平臺”上,并在云平臺上進行可視化的呈現。此外,相關采集數據還接入了上海市“農業農村一張圖”和上海市“農業農村資源庫”中。
“我們開發的這個平臺,旨在實現政府監管的數字化、消費者連接的數字化和現代農業服務體系的數字化。”上海左岸芯慧電子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,在他看來,農業現代化的實現,需要以數字化做底座,“如果沒有數字化,現代化是不可能實現的。”
每天,這個數據中心需要處理數據信息超過4萬條。在可視化大屏上,可以看到上海市的全景地圖,全市所有的農業生產地塊全部集中在這一張圖上,不同的色塊代表不同的功能區塊,用手指輕輕一點,全市的養殖、種植、水產情況一“圖”可觀。
此外,由左岸芯慧開發的“上海神農口袋”數據平臺,已在上海地區進行了大范圍應用。截至目前,累計有超過65000家農業生產經營主體,每日通過“上海神農口袋”進行生產作業信息的上報,形成了上海農業生產作業的數據基座。
聯系電話:
400 063 9993